时光穿越到80年前——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一支160多人的新四军队伍,从河南确山竹沟抵达湖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五师的前身,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成拥有5万主力部队、30多万民兵的强大人民武装。这支新四军劲旅,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五师纪念馆。
10月26日至27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访组在湖北大悟县采访感受到:新四军五师能在孤悬敌后的不利形势下取得辉煌成绩,与他们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支持分不开。这支队伍赢得民心的种种举动,无不彰显人民军队爱人民、为人民的初心。
军民同心修筑塘坝 至今福泽当地乡亲
筑起百座坝,
什么旱涝都不怕,
好让老百姓种庄稼。
有人说工程搞好靠领导,
我以为更重要的——
还是靠军靠民靠大家。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首通俗易懂的诗,是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为盛赞“千塘百坝”运动所作。1943年春,鄂豫边区党、军领导机关,坚持“一切服从战争”的最高原则,注重从实际出发,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尤其是发展农业生产。边区党委提出了“战争、生产,生产、战争”的口号,颁布了《1943年春耕生产紧急动员条例》,总结1942年安(陆)应(山)县赵家棚兴修水利的成功经验,发动边区各县组织开展“千塘百坝”运动,采取“有田出粮,无田出力,以工代赈”的办法,调动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65岁的严祥诚是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村民,他所在的村曾是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所在地。严祥诚家附近有多口水塘,其中最近的一口塘叫“军民塘”,那是他的父亲70多年前和新四军将士一起开挖的。当年,老百姓灌溉农田、洗衣做饭全靠这些水塘。如今,虽然家家通上了自来水,但水塘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为当地群众灌溉带来便利。
△严祥诚老人介绍军民联手修建、仍在发挥灌溉作用的“军民塘”。
大悟县素有鄂北“旱包子”之称,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更具典型特征。“‘千塘百坝’运动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同将士们到水利工地参加劳动,挑土垒坝、炸石修堰。”大悟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陈义万介绍,李先念称赞以工代赈修塘筑堰办法好,既修了水利,又度过了荒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合乎劳动人民的要求,这个经验要在边区推广。
李先念还强调在“千塘百坝”建设中,要抓工程质量,做到深、高、厚、紧。要求塘要挖深,坝要筑高,土要加厚,堤要夯紧。这样才能装住水、不漏水、寿命长。地方武装和民兵响应边区党委及五师指示,一手拿锄头、一手持枪,多次打退敌伪、顽匪的袭扰,做到劳武结合修塘堰。
为了支持“千塘百坝”运动,边区建设银行专门拨款300万元(实值折谷600万公斤)作为以奖代补水利经费。延安广播电台、《解放日报》分别对鄂豫边区开展“千塘百坝”运动,组织人民修水利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边区人民为了让后代牢记共产党和新四军为民办实事的壮举,自发地在新修的塘堰堤坝上立起“功德碑”。1943年边区《政治读本》《七七报》如此评述开展“千塘百坝”运动:“我们边区由于党政军民一齐动手,兢兢业业进行生产运动,尤其是今年的春耕水利建设,加之中夏雨水调顺,得以今年获得普遍的丰收。”
记者看到,“军民塘”建在山冲之间,占地约400多平方米。那根根竖插用于加固塘堤的石块,仿佛印刻着当年兴修水利的场景。
“逢冲必堵,沿河筑坝。一个山冲之间可能挖几口水塘,雨水季节用来蓄水,塘满就从旁边的水沟排出去,发挥着引、排、灌的综合功能,当地老百姓受益匪浅。”陈义万说,当年鄂豫边区党委号召开展的“千塘百坝”运动,反映了共产党、新四军为民谋福祉,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理念,“群众的期盼就是他们的工作方向,所以挖塘修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老百姓送棉衣棉被 新四军赠新年贺礼
△新四军五师纪念馆内的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陈少敏雕像。
△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
大悟县白云山内有个“蒋家楼子”,形状像“燕子窝”。1943年,蒋家楼子只居住着16户人家。那里也曾是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司令部驻地,是鄂豫皖湘赣抗日指挥中心。
翻阅《李先念传》,李先念曾评价道:在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史上,蒋家楼子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见证了新四军五师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深情。
1943年2月,大悟山区又迎来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鄂豫边区8个中心县的县委书记,66个县的县长、政委,新四军五师团级以上干部等党政军负责人,齐聚在蒋家楼子参加大会。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当时战马沿着峡谷拴了足有2里路长。由于突降大雪,进出山路封堵,寒风刺骨,寒气逼人。一个小山村一下子召开上百人的军事会议,参会者只能用柴草作地铺,用身体相互取暖。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将自己卧房腾出来,拿出棉衣棉被让他们御寒保暖。”大悟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陈义万介绍。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深受感动:“我们回到大悟山,有乡亲们的支援,冇得克服不了的困难,抗日的底气更足了。”
2月4日,是中国传统春节。除夕之夜,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五师领导商量,老百姓待我们亲如兄妹,我们该如何感谢他们呢?经过一番讨论,想出一个独特的贺岁方式——待老百姓守岁入睡后,部队给16户老百姓每户送上一捆木柴,斜靠在门上,用红纸包上一块银元放在柴禾上。大年初一,老百姓把门一开,木柴和银元滚进门里,寓意“开门进财,财源滚滚”。老百姓奔走相告,高兴得合不拢嘴。然后,李先念又带领边区党委和五师领导挨家挨户给老百姓拜年。老百姓东家煮鸡蛋,西家下肉糆,将自家的腊肉、糍粑、红苕、花生送到战士手中。浓浓的年味驱散了寒气,深深的亲情温暖了人心。
“新四军五师严明的组织纪律,更加深刻地诠释了五师是人民的军队。”陈义万举了个例子:有一天,一名发报员觉得发报时噪声很大,怕影响住户休息,就把发报机搬到二楼的阁楼上。发完报后,他看到墙上挂着一只闹元宵的狮子头,觉得好玩,便拿下来戴在头上往楼下走。一个4岁的小女孩见到后,吓得大哭大叫起来。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首长知道后,仍狠狠批评了发报员。后发报员当众向小孩及家长道歉,还主动为住户挑了7天水。
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五师将士同老百姓大联欢,编扎采莲船到周边村子欢庆新年,自编自演宣传五师抗战方针、军民团结情谊深等内容。通过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使五师不断发展壮大。元宵节过后,五师利用会议空隙,组织将士帮助老百姓挖塘、修堰、积肥、备耕,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1943年3月,蒋家楼子会议后,边区军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相继在鄂豫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政爱民,千塘百坝”大生产和减租等运动,在那片血染的大地上谱写出拥军爱民动人篇章。
五师三打侏儒山 人民群众做后援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的无名烈士碑。
五师在湖北的6年多时间里,打了很多胜仗,但要说起规模最大、战果最丰的一次战役,要数三打侏儒山战役了。
1941年10月,五师党委决定加紧开辟川汉沔地区。但当时在这一地区,敌人的大小据点很多,除日寇驻守外,还有伪定国军近万人分驻各地,互相策应。那时,汉阳一带群众流传:伪一师汪步青为了扩大伪军,准备把当地18-40岁的青壮年全部捉走送到日寇那里换枪械。一时间,群众恐慌不安,反汪的呼声最高。五师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依靠群众支援,利用敌伪内部矛盾,首先消灭汪步青的伪一师。
五师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在劝诫汪步青的同时,也发动了伪军家属和与伪军有亲戚关系的群众,向伪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到处散发传单,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我军打击敌伪的战绩,告诫伪军识时务,不给日寇当炮灰,赶紧行动起来,拖枪反正。强大的政治攻势使得伪军从上到下个个惶惶不可终日,伪军中被迫当兵的开始三五成群地携械投奔新四军。
与此同时,广大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为五师进军侏儒山作好准备。当时这个地区的各湖港渡口的渔船渡船都编了号,随时可供新四军使用;离据点较远的村庄都组织了担架队、搬运队,随时可供新四军调遣;据点附近的群众也不甘落后,他们一方面不断把伪军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新四军,一方面秘密组织了公路破坏队,准备一旦新四军正面打响战斗,就迅速把公路挖成几十段,阻止日寇增援。
汪步青听说新四军要攻打侏儒山,吓得一面向日寇求救,一面强迫群众为他们日夜放哨,并规定发现情况,白天鸣锣,晚上点火发信号。而新四军利用这一点,组织群众天天晚上点火告急,并派出小部队夜晚在伪据点附近放上几枪。这样一来,一处点火,各处跟着点火,闹得伪军一夜数惊,不能成眠。连闹四五天,待伪军麻痹后,五师派出两个连,轻松拿下了伪三团。此次战斗,新四军俘虏了伪三团军需主任以下官兵百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3挺、驳壳枪7支、步枪百余支。新四军旗开得胜,无一伤亡。
趁伪军士气低落,异常恐慌之机,五师于当年12月23日,向汪部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次战斗一举攻占了侏儒山南面的将军岭。1942年元月7日,五师第三次向侏儒山、周家帮、彭家场、西流河等地猛攻。当时,伪军因得不到日寇的支援,一经与新四军接触,即弃地而逃。当天清晨,五师顺利占领侏儒山。
汪步青在新四军连续三次打击下,再也不敢回侏儒山老巢,便在汉沔交界处纠集残部,企图东山再起。但定国军军长刘国钧强迫汪步青火速返回侏儒山。新四军乘机集精兵向汪步青残部发起猛攻。这次战斗由于新四军打得猛、追得狠,并且采取了神速的穿插战术,因而战斗一打响就彻底打乱了汪步青的防御部署,使其根本没有机会组织抵抗。结果,鬼子的援军还没赶到,新四军就结束了战斗,除汪步青率亲信数十人逃跑外,伪一师残部被全歼。
这次战役能够取得全胜,得益于李先念等五师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一口接着一口吃掉了人数比自己多几倍的汪伪一师。“这当中既有游击战,也有运动战,还有统战工作,当然还运用了反间计、奇袭战、攻心战等多种战术。”大悟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陈义万说,这场战役还牵制了武汉周边日军对第三次“长沙会战”前线的支援,使长沙会战中的日军伤亡惨重,成功阻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在我军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