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易荣波、高峰、叶龙) 3月8日,湖北省公布第二批省档案文献遗产评选结果,大悟县《新四军第五师献草证》入选。这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大悟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一张《献草证》,见证军民亲如一家
提及红色档案文献《献草证》的发现,已经退休的大悟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火山异常兴奋,2009年6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五师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他在收集整理革命文物时,意外在芳畈镇悟峰山一农民手中发现《献草证》。
3月29日,笔者在大悟县档案馆亲眼目睹79年前的《献草证》,已经破损,泛黄,红色印章模糊不清,证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正面写有:献草证,第18号,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1944年10月)。
背面是写有捐献人和数量等信息。(悟峰)乡(今属芳畈镇)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献给部队稻草30斤,我们十分感谢。今后我们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努力学习、加紧生产来报答你们,并在你们农事生产时给你们以最大的帮助!李先念、陈少敏。
群众向部队捐赠钱物时,填发捐献证,对群众捐助行为予以鼓励,并作为支援部队,为革命作贡献的证明。
借给新四军第五师的草,主要用于战士打草鞋、打地铺、喂马等。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黄世鹏介绍。
1941年4月初,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设在芳畈镇白果树湾,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白果树湾成为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第五师将士帮助老百姓挖塘、修堰、积肥、备耕。群众踊跃参军参战,运送伤病员,传送情报,捐献粮草,军民亲如一家。
其实,24年前,在丰店镇杏榜村发现《红军借粮账本》,记录1931年9月当地群众借粮给红军部队。该文物入选第一批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东新乡姚店村李家岗村村民用生命守护“穷人要成立便衣队杀反动(派)”半条红军标语。
一件件见证“民拥军、军爱民”文物文献,诠释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的人民情怀。县档案馆副馆长范鹏飞说。
激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3月31日,1000余名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到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清明祭英烈活动。
89岁“红色爷爷”黄世鹏,35年坚持义务宣讲党史500余场次,听众超100万余人次。
激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挖掘讲好《献草证》《红军借粮账本》、“半条红军标语”、两套军衣等见证革命年代军民如水红色文物文献背后的感人故事。
编辑《大悟红色小故事》等100余种红色书籍,连续12年举办红色故事宣讲赛。
每年100多万人次来到中原突围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受国防和革命传统洗礼,军民如水传统薪火相传。
双拥之城,成为大悟亮丽新名片
3月24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喜报和1000元奖金送到荣立三等功的现役军人罗朝鹏家中,增强退役军人和家属的荣誉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突出红色引领,赋予新时代双拥工作更深内涵,让双拥老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红色老区新双拥之路。
双拥共建,军民和谐。县文艺志愿者到武警大悟中队,赠送书籍和物资,表演文艺节目,开展跳绳等趣味运动赛,军地共话鱼水情。
全县中小学生集中观看50余部优秀国防教育影片,坚持每年开展烈士公祭活动,齐心共筑拥军强国梦。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每年重大节假日,县人武部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复员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等军烈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援建黄站镇刘河中心小学,赢得了军地广泛赞誉。
关心关爱军人军属。全县各类优抚对象2万余人,对599名困难退役军人发放帮扶救助资金103.6万元。
1995年至今,大悟连续七届获得湖北省“双拥模范县”光荣称号。双拥之城,成为大悟亮丽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