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在大悟山驻扎的五年,是插在华中日军心上的钢刀,是搁在顽军中的一把利剑。五年中,李先念等五师领导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日、顽的矛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求生存,图发展,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最初的160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拥有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野战旅,两个军区,正规部队5万人的雄师。得到中央、华中局“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的嘉奖和赞扬。李先念同志领导五师在孤悬敌后的处境中,顽强战斗,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日的中坚、民族的脊梁。他们以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抗击日军15万、伪军8万,战斗1262次,缴获各种火炮43门、掷弹筒71个、轻重机枪344挺、长短枪15484支,取得了重大的军事战果。
新四军第五师在大别山区五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坚守了中原前哨的抗日阵地,一次次粉碎了日伪顽军频繁的扫荡,一次次打退了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新四军第五师不仅自己卓有成效地抗击了日本侵略军,还对逼蒋抗日、巩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华北八路军和华东新四军兄弟部队抗击日伪顽军起到积极的支持策应作用,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1年4月5日,在安陆的赵棚,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4月底,正值仲春时节,新四军第五师移师至大悟山,驻扎在依山傍水的新屋畈。同年5月,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移驻大悟山中的白果树湾,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五师军政首长办公及住处、作战处、秘书处、参谋处、军需处、医务处、经济处、管理处等一同驻扎在白果树湾。
新四军五师遗址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大悟山南麓,由22处遗址组成,分布在以白果树湾为中心约方圆5公里范围的11个自然村中。形如一条曲折细长飘带的白果树湾,南有大悟山作屏障,北有蜿蜒起伏的泉水岭,东有悬崖峭壁的大尖马,西南有弯弯曲曲的峡谷,滔滔澴河经平汉路西沿峡谷奔流而来。湾前湾后,重峦叠嶂,树木葱茂,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42.03平方米。房屋大都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民用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其中有的机构旧址原是宗氏祠堂,外墙青砖到顶,正屋前廊卷棚,室内方砖铺地,多间立柱梁架,雕刻花石柱础。部分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上房明间上下为鼓皮门、雕花装饰,有的旧址造型别致,外墙沿彩绘花纹,色泽鲜艳,石雕双龙雄居屋顶,通风叮当作响。旧址群体现了浓厚的民间建筑风格,是大悟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佳作。
鄂豫边区党委,位于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盛家湾,1942年由白兆山迁于此。区党委书记郑位三(因病未到职),陈少敏任副书记(代理书记)。1943年1月,在大悟县“蒋家楼子会议”上,中央决定李先念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任副书记。至此,确立以李先念为边区党委书记的领导核心,实行边区党委对鄂豫边区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
白果树湾革命遗址群主要有22处遗址,即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含五师军政首长住处、作战处、秘书处、参谋处、军需处、医务处、经济处、管理处)、五师政治部旧址群(联络部、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七七报》社、抗大第十分校、鄂豫边区党委办公室、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豫边区党校、五师13旅旅部、大山寺保卫战战场遗址和烈士纪念牌、三五九旅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地、蒋家楼子会址、礼南县政府、边区建设银行第二印钞厂、边区消费合作社、造纸厂、卷烟厂、毛巾厂、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情报站、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第五支部、宋斌烈士墓、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等。
解放后,为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展示其战斗和生活历程,1978年,县人民政府在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驻地白果树湾村北边修建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陈列第五师革命斗争史料和文物,其中实物104件,图片863幅。2005年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被列为全国百名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后,县政府在原纪念馆地进行了重建,新纪念馆坐西朝东,砖混结构,琉璃瓦铺顶,内有天井,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整个陈列展览以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和发展壮大为主线,突出表现五师健儿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长期孤悬敌后,越战越强、越战越大,最终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光辉历史。